一个亚盘高手看盘方法小白
一个亚盘高手看盘方法小白
新闻动态
毛主席为打坦克英雄改名,转业成砖厂工人隐姓埋名50年,此人是谁_苏兆丹_部队_领导

1952年9月,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前夕,党中央决定邀请在朝鲜战争中的战斗英雄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和“群英会”,苏兆丹也应邀参加。

苏兆丹刚下火车,他们便被各界群众高高托起。

在人海和鲜花的簇拥之下,他们一行人被送到中南海,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老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接见了他们。

9月26日,毛主席亲自设宴,邀请各路英雄齐聚中南海,毛主席举起酒杯和英雄祝酒。端起甘醇芬芳的茅台酒,来自黄土高原的苏兆丹,止不住热泪盈眶。

一名普通战士,一个农家子弟,能够喝到毛主席亲自敬的酒,这是何等的荣耀!

苏兆丹和其他英雄模范一同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周年观礼活动。经毛主席提议,他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

会议召开时,苏兆丹就坐在毛主席后排。分组讨论时,他的和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司令被分在一个小组。

展开剩余87%

讨论时,总后一位首长提议取消军服上的衣兜和衣领,这样就能节约衣料。苏兆丹当时年纪不小,文化不高,可胆子却不小,举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他说:

“军服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没有衣领不好看。没有衣兜的的话,冬天连个装东西的地方没有,有很多不便之处。”

说完这些,他当即为自己的冒失和莽撞后悔不已。没想毛主席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说:“这个意见说得很有道理。”

接着,毛主席又问:

“这位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队的?”

苏兆丹立正敬礼回答:“报告主席,我是苏吊旦,志愿军炮兵31师401团1连1排排长。”在太原当地的方言中“吊旦”指的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我知道你,你不就是那个打坦克英雄吗?”接着毛主席又说:“你叫‘吊旦’有些不雅,我帮你把名字改一改,怎样?”

说完,毛主席用毛笔在纸上写下“苏兆丹”这三个字。周总理看了看说:“好,这个名字取得很好,寓意很吉祥!”从此,‘苏兆丹’这个名字便伴随他一生。

从北京回来后,苏兆丹奉命前往速成中学读书。谁能料想到,生活中总是存在意外。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急需一批从部队复原和转业的干部加入建设大军。

1955年,速成中学撤销,苏兆丹急着回到队伍,可部队当时还在朝鲜战场,他无法与其取得联系。

就这样,苏兆丹只能服从组织的安排,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怀着满腔热血,脱下一身戎装,组织将其安排到太原狄村砖厂工作,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要知道,苏兆丹是一名战斗英雄,转业最起码能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怎么会成为一名砖厂工人呢?

其实,他在回乡时,身上带着部队介绍他功臣的介绍信,还有4次负伤和“正排级”的伤残证明,但他并没有把这些材料拿出来。

在他即将离开部队时,首长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你是国家的功臣,更应该严格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为社会主义建设再立功劳!”

因此当地政府为苏兆丹安排工作时,这个曾经在临汾战役、上党战役、陇海战役、晋中战役等多场战斗中多次受伤、8处中弹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不仅没有和相关部门说过自己的辉煌历史,更没有和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

苏兆丹将曾经的功劳簿一件件收起来,将其悄悄压在箱子下。

从此,他和部队的战友失去联系,曾经的“打坦克英雄”也消失在人们视野中。

04苏兆丹隐姓埋名50年

在砖厂,苏兆丹推土、码坯、出窑,什么苦活累活都干活,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但他爱提意见、心直口快的性格却一如从前,也给自己惹下麻烦。

原来,砖厂有个小领导在照顾亲戚时毫无原则,从不上班,工资却照常领取。许多工人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苏兆丹挺身而出,当众给这个小领导下马威,表达不满。也是因此,领导将其开除。

1962年,他从工厂回到农村,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一呆,便是整整17年。

1965年,苏兆丹和王富英结为夫妇。婚后,两人育有4个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长子和长女留在农村务农,次子和次女则在太原市联运公司工作。

在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总相信自己会有云开雾散的一天。夜深人静时,辛苦了一天的他总会拿出自己和毛主席、朱德等人的合影细细端详。

其实,国家和部队领导根本没有忘记他这位战斗英雄。苏兆丹从前所在的部队回国后,为了寻找他的下落,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当地寻找了20多年。

踏破铁鞋无觅处。

1978年,老部队领导在整理军史时,终于在太原狄村找到了苏兆丹这位曾经的战斗英雄。此时,苏兆丹也已经在农村劳动了18年。

当他看到部队有人出现的这一刻,曾经被子弹打伤时开刀打麻药都一声不吭的苏兆丹,止不住泪流满面......

失踪多年的老英雄终于被找到,部队首长热情地向他发出邀请,请他主动回到老部队看看。

1979年3月14日,苏兆丹应部队的邀请,并在长女苏鲜凯的陪同下,终于回到阔别23年的老部队。

此外,部队《战报》开辟了专版,以《学习老英雄,刻苦练本领》为题,记载了他曾经的战绩和隐姓埋名默默工作的事迹。

部队官兵看了报道,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震动。

应部队邀请,苏兆丹做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巡回报告。报告中,他先后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战例、团史以及作战经验。

不久,部队又派人跟随苏兆丹前往太原。当部队领导看到曾经的英雄过着如此的清贫的生活,无不为之动容。

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后,他得以重新回到狄村耐火材料厂工作。

回到原来的工厂工作后,苏兆丹继续投入到的工作中。重新入厂后,苏兆丹不居功自傲。虽然他此时已经年过半百,但在粉碎机上一干就是两年多。

之后,苏兆丹还当过磅工。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一直工作到退休。

2003年,记者采访了曾经的战斗英雄。

当时,苏兆丹和老板住在自己在狄村搭建的一间在50年代的老旧平房中,每月靠着8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计。

为了修缮家中破旧的房屋,家人多次劝他和民政部门反映情况,亦或者和部队取得联系,请求上面的帮助,却被他严词拒绝了。

他表示:

“我能活着从战场上回来就满足了。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怎么能和组织伸手寻求帮助呢?”

每到阴雨天或者寒冷天气,曾经战伤和矽肺病将他折磨的痛苦万分。很多人建议他找找相关部门领导。按照相关政策,或许能办理离休,日子会过得宽松一些。

其实从1983年起,他就因此事跑过很多次,但一直没有结果。

对他而言,钱财只不过是身外之物。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为党工作的人民。

2010年10月,苏兆丹应朝中友好协会的邀请,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5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发起“送英雄、找英雄”活动。

苏兆丹的老战友,原太原市六味斋党组书记张焕成通过《山西青年报》读者热线,向相关媒体提供了苏兆丹的线索,隐姓埋名了将近50年的他终于吸引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晚年的他患有小脑萎缩病,思维和记忆时断时续。

当他看到自己当初和毛主席、朱德的和合影时,他的眼眶中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如今,苏兆丹老人已经93岁高龄。衷心祝愿老人能长命百岁,健康长寿。

发布于:天津市

友情链接: